找到相关内容307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陕西佛教文化及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样板、实物文献。  (七)佛教雕塑琳琅满目,石窟艺术异采纷呈。约略统计,陕西省境内至今遗存的佛教石窟尚有13处之多,它们是药王山石窟、子长县石窟寺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黄龙县圣寿寺石窟、麟游县千佛院摩崖造像和慈禅寺石窟、米脂县万佛洞、佳县云崖寺寺石窟、旬邑千佛洞、彬县大佛寺石窟、宜君县福地石窟和娑罗树石窟,此外还有壁塑明珠蓝田县水陆庵。这些石窟、摩崖、壁塑造像,最早可以上溯到北魏时期,历南北朝、隋、...

    陈景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92469537.html
  • 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

    了深远影响。如《父母恩重经》,敦煌发现了此经众多写本,还有壁画、绢画。而内地也有诸多石刻本、印本,还有刻经配合造像的图文本。仅石刻经就有诸多版本,如有山东的刻经碑,房山云居寺刻经,四川安岳卧佛院刻经,还有见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与大佛湾摩崖造像并刻经,以及西夏文本、高丽本等。并由经文衍生出了图像、讲经文、佛曲等更加世俗化的佛教艺术、文学作品,经文还被翻译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远传到日本、高丽。可见其...

    殷光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3170568.html
  • 关于藏传佛教图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02:130~158、300~312。  [23]霍巍,试析考古发现的西藏佛教摩崖造像[J]. 西藏艺术研究1995,(2)55~358。  [24]阮荣春,黄厚明,美术考古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建设...自身特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藏传佛教图像研究从资料整理、研究方法方面有所思考,不揣浅陋,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一、藏传佛教图像基础文献  佛教造像属于佛教“五明”中的“工巧明”,与宗教...

    杨清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171169.html
  • 十部于昔的新视野——20世纪关于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

    的调查,发现有摩崖造像、窟龛在10处以上的达120处之多。与大足石窟毗邻的安岳县境内有石刻造像217处、窟龛1298个、大小造像22272躯,保存有唐代最大的涅槃变造像,还有大量宋代地域性很强的密宗...的陶塑动物和真玉雕刻品。近几十年来发现的红山文化大型彩塑女神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人青铜人像群和秦始皇陵七千兵马俑表明中国古代很早就在大型雕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南北朝以后佛教大型造像正是本土...

    李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24176999.html
  • 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

    造像以个体金、石造像为主,其次是摩崖龛窟造像。个体金、石造像又可细分为带举身舟形大背光造像、不带举身舟形大背光造像和石造像碑⑶。目前所知最早的纪年造像, 是出土于黄县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的北魏皇兴三年(...流行着对襟褒衣博带式袈裟, 内着僧祗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孝文帝“革衣服之制”⒆的政策。   山东北朝弥勒造像多是太和年间以后的作品,也就多是弥勒佛像。饶有兴味的是,在九处摩崖造像题记中,其中五处题写...

    刘凤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25077009.html
  • 河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朝刻经及书法

    洞的南侧20米处为第22窟,开凿于唐代,为小龛窟,窟内造像残。崖壁有“琳书”等字残石刻,多磨泐不清。   南响堂石窟 南响堂石窟,原名滏山石窟,隋开皇十三年称为滏山响堂寺。共有编号窟8座,摩崖...   河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朝刻经及书法   赵立春   河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朝刻经及书法   (选自重庆出版社《响堂山北朝刻经书法》一书)   全国石窟大面积摩崖刻经的出现,最早始于河北...

    赵立春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440092982.html
  • 名僧与山水的对话——试论慧远对山水诗的影响

    大都选在山水雄美幽静之地。   而南朝则因地理条件不同,大都把佛陀造像从寺院大殿中独立出来,或以整座巨石来雕刻佛像,或将佛像镌镂于崖壁之上,佛像融入山水之间,称之为摩崖造像艺术。   不管北朝的石窟或南朝的摩崖,都有深涧峭壁、泉瀑飞流的佳美景观,在名山大川中构建雄伟庄严的梵刹佛寺,大大推动了对自然山水的游赏风气,使得名士与名僧共游山水的风气大开。如东晋初期的谢安,在未出仕前“寓居会稽,与王羲之...

    游芳铭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0293893789.html